学科竞赛
一.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1.竞赛简介:
大赛旨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涵盖多个领域,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2.参赛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以及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队。每个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团队必须确定项目负责人1人,由项目负责人报名参赛。每位参赛人员最多只能担任一个项目负责人,可作为项目成员参加其他项目。
3.比赛时间:
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上半年启动报名,持续数月时间。
初赛时间:通常在报名截止后的一段时间内,以线上评审作品为主。
复赛时间:根据不同赛道和赛区安排,多在下半年进行,部分需要现场展示或答辩。
决赛时间:一般在每年10月 - 11月,汇聚全国优秀项目进行最终角逐。
颁奖时间:决赛结束后随即进行颁奖,公布各奖项归属。
4.竞赛内容:
创新赛道:包括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等方向,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创新性项目。
创业赛道:涵盖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类型的创业项目,有初创组、成长组等不同分组。
产业命题赛道: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痛点,由大学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5.评审标准:
创新性:项目在技术、产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程度,是否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商业性: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盈利能力以及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团队情况:团队成员的专业互补性、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和创业激情等。
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就业促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6.参赛流程:
报名组队:学生自行组队,通过大赛官方网站(https://cy.ncss.cn/)或指定平台报名,提交项目计划书等相关材料。
校级初赛:学校组织评审,选拔优秀项目推荐至省赛或直接进入复赛。
省级复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复赛,评选出晋级全国决赛的项目。
全国决赛:入围团队现场展示项目,进行答辩,由专家评审确定各奖项。
颁奖表彰:对获奖团队进行颁奖,优秀项目还有机会获得投资对接等后续支持。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举办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该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奇数年举办“大挑”,偶数年举办“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
2.参赛对象:
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
3.比赛时间(以2025年为例):
报名时间:集中在每年2 - 4月左右启动校级报名,关注所在学校官网或校内通知获取准确报名时间 。
校赛阶段:2025年1 - 3月为选题立项,3月18日前提交申报书等材料,之后进行线上评审和现场答辩。
全国总决赛:2025年10 - 11月。
4.竞赛内容:
主赛道: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5个组别,作品以学术论文为主,侧重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主题撰写,报告不超过1.5万字,需附原始调研数据。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 +”赛道,覆盖大模型、智慧农业、AI医疗等领域,要求技术跨学科融合。
专项赛道:包括“揭榜挂帅”专项赛、“黑科技”展示活动等。作品以5分钟短视频和5000至10000字之间的调研报告形式提交。
5.评审标准:
创新性:作品在思路、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程度。
实用性:作品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和应用潜力。
科学性:理论基础可靠,技术路线科学合理。
完整性:作品内容完整、系统。
答辩表现:现场答辩时的表达、团队协作等。
6.参赛流程:
组队报名:学生自行组队,确定指导教师,通过学校组织报名或竞赛官网报名(具体以学校通知为准)。
作品准备: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如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发明制作等,并准备相关材料,如申报书、研究报告、查重报告、实验数据等。
校内选拔:学校组织初赛、复赛、决赛,评选出优秀作品推荐至省赛。
省级复赛:各省组织评审,选拔作品进入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入围队伍进行现场答辩和展示,最终评选出各奖项。
7.奖项设置:
国赛入围终审决赛作品按3% 、8% 、24% 、65%设特等奖(可空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颁发获奖证书。此外,学校和地方也可能会给予获奖者额外奖励。
8.官网:
https://www.tiaozhanbei.ne
t/
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1.竞赛简介: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即“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它以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为宗旨,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赛事。
2.参赛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参赛。
3.比赛时间(参考2024年,每两年举办一届,偶数年举办):
启动时间:一般提前一年多启动宣传。关注所在学校官网或校内通知获取准确报名时间 。
校内选拔:各高校在当年上半年组织校内初赛、复赛和决赛 ,通常1 - 4月进行。
省级比赛:5 - 6月各省份组织省级复赛和决赛。
全国决赛:一般在7 - 8月举行。
4.竞赛内容:
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互联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分为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五个赛道。参赛项目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项目概述、市场分析、产品或服务介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团队成员介绍等。
5.评审标准:
创新性: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程度和独特性。
商业性:项目的市场潜力、盈利模式的可行性和商业价值。
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就业、环保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团队能力: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能力互补、执行能力等。
发展前景:项目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成长潜力。
6.参赛流程:
报名组队:学生自主组队,确定指导教师,通过学校组织或竞赛官网报名。
校内初赛:各高校组织对报名项目进行初审,筛选出进入校内复赛的项目。
校内复赛和决赛:校内复赛和决赛一般通过路演、答辩等环节,评选出推荐参加省级比赛的项目。
省级比赛:各省组织复赛和决赛,选拔优秀项目进入全国决赛。
全国决赛:入围项目进行现场展示、答辩,最终评定奖项。
7.奖项设置:
全国决赛设金奖、银奖、铜奖若干,此外还设有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学校和地方也可能会对获奖团队给予额外奖励。
8.官网:
https://www.tiaozhanbei.net/
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举办的竞赛。它鼓励参赛者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领域的复杂问题,促进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2.参赛对象:
身份要求:参赛对象为中国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不得参加。
组队要求:以队为单位参赛,每队3人,须属于同一所学校,专业不限。竞赛分本科、专科两组进行,本科生参加本科组竞赛,专科生参加专科组竞赛,专科生也可参加本科组竞赛。每队可设一名指导教师,从事赛前辅导和参赛的组织工作,但在竞赛期间必须回避参赛队员,不得进行指导或参与讨论。
3.比赛时间:
报名时间:不同的数学建模大赛报名时间各异。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般在每年6月至9月报名。
比赛时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每年9月中下旬举行,持续3天;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般在每年1月下旬进行,持续4天。
评审时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审通常在比赛结束后的1个月左右;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审周期较长,可能需要2-3个月。
颁奖时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一般在当年11月至12月;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在评审结束后的几个月内陆续进行。
4.竞赛内容:
题目类型: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如交通流量优化、传染病传播模型、金融风险评估等。
建模要求:参赛者需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分析问题、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结果等步骤,提交一份完整的数学建模论文,阐述问题的分析过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以及结果的讨论和建议。
5.评审标准:
模型假设:合理性、清晰性,对问题的简化和抽象是否恰当。
模型建立:创新性、正确性,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问题的本质。
模型求解: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分析:对模型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入,结论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写作:结构严谨、表达清晰、逻辑连贯,图表和公式的使用规范。
6.参赛流程:
报名组队:以团队形式参赛,每队一般3人,通过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cmathc.cn/)或学校组织进行报名。
赛前准备:学习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和工具,如Matlab、Python等。
参加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分析、模型建立、求解和论文撰写。
提交作品:按照要求将论文提交至指定平台。
评审答辩:部分赛事在初审后,可能会要求部分优秀团队进行现场答辩,进一步阐述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表彰:根据评审结果,对获奖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五.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1.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竞赛,旨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
2.参赛对象:
本科生: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本科生均可报名参赛。参赛选手每人可以同期参加一个常规赛和一个实战赛 ,可以跨校组队,以队长所在学校为该队报名学校。
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研究生有参赛资格,参赛要求与本科生一致,可跨校组队等,在团队中发挥专业优势。
团队要求:大赛以团队的方式参赛,团队构建形式有两种。一是学生队,学生作为队长,队长和队员须全部为全日制在校学生;二是混合队,高校教师作为队长,队员中学生数量必须多于教师。一个团队通常为3 - 5人,其中一位为队长。
3.比赛时间(以2025年为例):
校赛:一般在2 - 4月启动报名,4 - 5月各高校组织校赛选拔。
省赛:5 - 6月进行省级比赛,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 全国总决赛:7 - 8月举办,具体时间以官方通知为准。
4.竞赛内容:
围绕电子商务领域,提出具有创新性、创意性和可创业性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项目形式可以是完整的创业计划,也可以是已运营的创业项目,还可以是基于创意的概念性项目。
5.评审标准:
创新性:项目在理念、技术、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程度。
创意性:项目的新颖程度、独特视角和市场吸引力。
创业性:项目具有实际创业价值和市场潜力,商业模式清晰可行。
完整性:项目方案内容完整,涵盖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财务规划等方面。
团队协作:团队成员分工合理,协作能力强。
6.参赛流程:
组队报名:2 - 4月,参赛团队通过学校或竞赛官网报名,提交参赛项目信息。
校赛选拔:学校组织评委对报名项目进行评审,通过现场答辩、作品展示等环节,评选出优秀项目晋级省赛。
省赛评审:省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校赛推荐项目进行评审,确定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项目名单。
全国总决赛:入围团队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最终评定全国奖项。
7.奖项设置:
校赛、省赛、全国总决赛均设一、二、三等奖,此外还设有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奖等。全国总决赛还可能设置特等奖。部分地区和学校会对获奖团队给予一定奖励和支持。
8.官网:

http://www.3chuang.net/
六.蓝桥杯比赛
1. 竞赛简介: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是面向全国大学生和青少年的计算机学科竞赛。旨在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向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2. 参赛对象:
研究生:只能报研究生组。
本科生:985、211院校本科生只能报大学A组及以上组别,其他院校本科生可自行选择报大学B组及以上组别。
每位选手只能申请参加其中一个组别的竞赛。
3.比赛时间:
报名时间:不同赛项报名时间有差异,一般软件/电子/项目实战赛在每年10 - 12月左右,视觉艺术设计赛、数字科技创新赛等时间各有不同。
省赛时间:通常在次年4月。
全国总决赛时间:一般在6月中上旬。
4.竞赛内容:
软件类:包括Java软件开发、C/C++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等。
电子类:如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物联网设计与开发、EDA设计与开发等。
其他类:视觉艺术设计赛、数字科技创新赛、青少年创意编程组比赛等。
5.评审标准:
科学性:程序或作品的理论基础、算法逻辑的正确性。
创新性:技术应用、功能设计等方面的创新程度。
实用性:作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价值。
完整性:项目的功能完整性、文档的完备性。
6.参赛流程:
报名:通过学校组织或竞赛官网进行报名。
省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或线下答题、作品提交等,专家评审确定入围全国总决赛名单。
全国总决赛:入围选手参加现场比赛或答辩展示,最终评选出各类奖项。
颁奖典礼:2025年蓝桥杯总决赛及颁奖时间为10月 。不同赛项、不同地区的具体颁奖安排可能存在差异,你可以关注蓝桥杯官网(https://dasai.lanqiao.cn/)及蓝桥杯各官方媒体账号,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能源动力与工程专业
一.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1、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
该竞赛紧密围绕“双碳”战略目标等国家重大需求,在教育部的关怀指导和广大高校的积极协作下,已发展成为起点高、精品多、覆盖面广且影响力大的全国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旨在增强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竞赛内容涵盖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涉及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绿色制造等领域。
2、参赛对象:
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参赛者必须组队参赛,参赛队伍按照研究生组和本科生组分别进行比赛,参赛队伍中有研究生参加的将归类为研究生组,每组不超过7名,每个参赛队伍聘请指导教师不超过3名,如聘请3名指导教师,其中1名必须是企业技术人员或交叉学科老师。
3、比赛时间:
报名时间:每年3月至4月。
初赛时间:5月至6月,提交作品并进行初步评审。
决赛时间:7月至8月,入围队伍进行现场答辩和展示。
颁奖时间:8月底或9月初公布结果并颁奖。
4、竞赛内容:
紧扣竞赛主题,作品包括实物制作(含模型)、软件、设计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体现新思想、新原理、新方法以及新技术。主要分为分别为社会实践类和科技创新类两大类。
社会实践类:围绕节能减排主题,开展社会调研、政策分析、案例研究等。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政策建议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等,关注节能减排的实际应用。强调实践性和社会影响,关注节能减排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科技创新类:聚焦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涉及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强调技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注重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5、评审标准:
创新性:作品的创新程度。
实用性:作品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科学性:作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的科学性。
完整性:作品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答辩表现:现场答辩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6、参赛流程:
1.组队报名:3-4月,通过学校或竞赛官网报名。
2.作品提交:5-6月,提交作品和相关材料。
3.初赛评审:6月,专家评审,确定入围决赛名单。
4.决赛答辩:7-8月,入围队伍进行现场答辩和展示。
5.颁奖典礼:8月底或9月初,公布结果并颁奖。
7、官方网站: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官网:http://www.jienengjianpai.org/
二.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创新挑战赛(IRENA Innovation Challenge)
1.竞赛简介: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主办,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解决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技术、政策和商业模式挑战。竞赛鼓励全球创新者提交具有潜力的解决方案。
2.参赛对象:
在校学生: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均可参赛。
团队组成: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可以包括学生、教师或其他研究人员。
指导老师:建议团队邀请相关领域的教师或专家作为指导老师。
3.比赛时间:
报名时间:通常在每年年初(1月至3月),具体时间以官网为准。
初赛评审:报名截止后1-2个月内进行初步评审。
决赛入围公布:通常在年中(6月至7月)公布入围名单。
决赛与颁奖:决赛和颁奖典礼通常在年底(11月至12月)举行。
4.竞赛内容:
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商业模式。
政策与机制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机制设计。
社会创新:提升可再生能源普及率的社会创新方案。
5.评审标准:
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创新程度。
可行性:技术或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潜力。
影响力: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潜在影响。
可持续性: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
可推广性:解决方案的推广潜力。
6.参赛流程:
报名注册:通过IRENA官网注册并提交项目简介。
提交方案:按要求提交详细方案,包括技术描述、商业模式、实施计划等。
初赛评审:专家评审,确定入围决赛名单。
决赛准备:入围者准备决赛展示材料。
决赛展示:现场或线上展示方案,接受评审提问。
颁奖典礼: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奖。
7.参赛建议:
选题: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
团队合作:跨学科团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
材料准备:确保方案材料完整、清晰、有说服力。
展示技巧:提前演练展示和答辩,突出方案亮点。
8.官方网站:
更多信息可访问IRENA官网:https://www.irena.org/innovation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简介:
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主办,要求设计并制作电力电子装置或控制系统,如电源设计、智能控制设备等。
比赛流程:
初赛:2025年2月5月完成作品设计与报告提交。
决赛:优秀作品进入全国评审与答辩环节。
赛前准备:
强化电路仿真(如Multisim)、PCB设计及嵌入式开发(STM32/Arduino)。
团队分工明确,涵盖硬件搭建、软件编程与文档撰写。
报名时间与渠道:
报名时间:2025年2月启动,具体以官网(http://www.nuedcchina.com)为准。
学历要求:
本科生为主,部分赛项允许高职高专学生参与。
二.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简介:
聚焦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涵盖逻辑控制、运动控制等方向,需完成工业网络通信与HMI设计。
比赛流程:
初赛:2025年3月1日5月31日提交方案。
决赛:8月进行现场调试与答辩。
赛前准备:
学习PLC编程(如S71200)、工业组态软件(WinCC)。
研究企业案例,熟悉工业标准与安全规范。
报名时间与渠道:
报名时间:2025年3月1日启动,官网(http://www.siemenscupcimc.org.cn)报名。
学历要求:
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均可参赛,部分赛项对专业背景有要求。
三.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电子赛)
简介: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包含嵌入式设计、单片机开发、EDA设计等电子类赛项,注重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
比赛流程:
省赛:2025年4月举行,选拔晋级选手。
总决赛:2025年6月中上旬进行全国决赛。
赛前准备:
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编程、EDA工具(如Altium Designer)使用。
参考往届赛题(官网提供),强化电路设计与调试能力。
报名时间与渠道:
报名时间:2024年10月8日—12月13日(电子赛)。
报名方式:登录大赛官网(dasai.lanqiao.cn)注册并选择院校报名,需加入官方QQ群接收通知。
学历要求:
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及高职高专学生,按组别参赛(如大学A/B/C组)。
四.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简介: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要求基于嵌入式芯片开发智能系统,如物联网终端、工业控制器等。
比赛流程:
报名与初赛:2025年2月下旬3月30日提交设计方案。
决赛:5月进行作品演示与答辩。
赛前准备:
掌握FPGA开发(如Xilinx Vivado)、RTOS(FreeRTOS)应用。
注重低功耗设计与算法优化。
报名时间与渠道:
报名时间:2025年2月下旬启动,官网(http://www.socchina.net)报名。
学历要求:
本科生及研究生均可参赛,需提供在读证明。